眞佛宗戒律,所謂「願盡形壽奉法持戒」,就是願意盡自己所有的一切力量形壽,去奉持正法,去持(嚴守)戒律。這戒律就是佛法的五戒,我們眞佛宗是正宗,是佛法的正法,所以要守正法的五戒。這五戒是:
一、 不殺生——慈心悲物,不殺生物。更積極的是放生。
二、 不飲酒——這不飲酒指的是不醉酒,不因酒亂性。
三、 不邪淫——除了夫妻之外的淫事,便是邪淫。
四、 不兩舌——不搬弄是非,犯口業,毀謗正人正法,均是犯了此業。
五、不偷盜——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偷不盜。
佛教五戒每條戒的製定,都有其來由。
本文現對五戒的製戒因緣作簡要的論述,以使讀者對佛陀制定五戒戒條的緣由有全面的了解。
一、不殺生戒的製戒因緣
不殺生戒的製戒因緣,在《四分律》卷二中有記載,佛陀在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
說法後,佛告訴諸比丘,他欲於奢能伽羅林中坐禪兩個月,“汝諸比丘勿使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所有的比丘,遵照佛陀的吩咐,半月內,除送飯給佛陀的比丘之外,沒有人打擾佛陀的靜修。
在佛陀靜修期間,有的比丘在修不淨觀時,因為沒有佛陀及時明確的指導,修行出了問題。他們見到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的骯髒無常,由此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慚、厭惡,覺得生不如死,再加上外道神魔的誘惑,他們極其厭煩自己有身體,有的人用刀自殺,有的人服毒自殺,有的投岩自殺,也有的讓別的比丘自殺。
有些比丘來到鹿林梵志的住處,對鹿林梵志說:“賢首!汝能殺我者,衣缽屬汝。”在魔神的鼓動下,鹿林梵志隨即以利刀殺害了那些比丘,依次殺掉的比丘有六十多人。
待到佛陀從靜修中出來,在十五日為眾比丘說戒時,發現前來參加布薩的比丘明顯減少,佛陀便詢問這些比丘的去處。阿難便告訴佛陀,在神魔的引誘下,眾比丘因修不淨觀而引發自殺他殺的事件。
佛陀知道這一情況後,非常吃驚,為避免傷及眾生性命的事件再次發生,因而製定了不殺生戒:若比丘手自殺,人斷其命,是比丘得波羅夷罪,不共住。
佛陀在戒條中規定,如果任何比丘故意自殺、殺害他人,或讚歎死亡之美,或者勸告別人自殺,都犯了波羅夷不共住之罪。
二、不飲酒戒的製戒因緣
對於佛教徒來說,除了治病的需要外,佛陀是嚴格禁止飲酒的。
佛陀之所以製定不飲酒戒,是因為佛弟子中有人因為飲酒而有損出家人的形象。關於佛陀制定不飲酒戒的緣由,在《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經中,有具體的說明:
佛陀住世時,曾於某年結夏安居結束後,帶著弟子們遊化各地。他們來到支提國中一村落,村民見到佛陀都很恭敬。
當佛陀帶著弟子們走出村外,正要朝著拔陀越村的方向走去時,這些敬重佛陀的民眾關心地告訴佛陀說:“那個拔陀越村去不得,因為村里有一所修道院,院裡盤踞著一條毒龍,性極暴惡,時常危害我們的莊稼和村民,它住在院內的一個水池邊,天上的飛鳥、陸地上爬行的動物及水中的魚等,一靠近就會有生命危險。 ”佛陀微笑著表示謝意,不過還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隨從弟子中有一位善來長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龍的神通本領。他自告奮勇要去修道院降伏毒龍,佛陀准許了他的請求。於是,善來長老獨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內的某個角落靜靜地打坐。沒多久,毒龍果真出現了,它口吐毒氣要傷害善來長老,而善來長老則以權巧方便的方法,降伏了毒龍。因此,四面八方的人對善來長老都極為敬重,爭先恐後前來供養他。
一天,當他遊化到室羅筏城時,有一位信徒供養他可口的飯菜,但因菜較咸,一會便感到非常渴,這位信徒自思:我所供養的食物極為肥膩,如果供養他冷水,可能會生病,我倒會罪過無邊。倒不如權巧方便,以酒代水,既止渴又有益健康。於是便拿來美酒供養這位聖僧。
善來長老一點也不知曉,一飲而盡。然後拿起衣缽前往佛的住處。快要到達時,酒性大發,頭暈目眩,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衣缽錫杖散落一地,極為狼狽,一陣風吹來,全身坦露,但善來長老全無知覺。
佛陀和比丘們受供後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來長老躺在地上,比丘們趕緊將他扶回精舍,然後將他扶到佛陀面前,讓他躺在地上,頭向著佛陀。酒醉中的善來長老,躺在地上翻來覆去,後來變成了腳朝向佛陀。當他醒來發現自己的腳朝向佛陀,感到十分慚愧,趕緊起身頂禮佛陀,請求懺悔。
佛陀問比丘們:“以前的善來長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說是。佛陀又問:“現在他的腳朝向我,這樣是否有恭敬心呢?”大家回答說:“已經失去恭敬心了。”佛陀又問:“善來長老先能降伏毒龍,現在還能降伏一只癩蛤蟆嗎?”比丘皆說:“不能。”
佛陀便利用此機緣,告誡諸比丘,“喝酒會讓諸比丘的智能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會破壞莊嚴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絕對不能喝酒,要潔身自愛。”從此,比丘僧團中就有了不飲酒的戒律。這就是佛陀制定不飲酒戒的因緣。
三、不邪淫戒的製戒因緣
不邪淫戒的製戒因緣,是源於佛陀的弟子須提那子犯淫欲,佛陀才制定了這條戒。據《四分律》記載,佛陀成道之後十二年,從喬薩羅國遊化到跋耆國的毘舍離城,住在大林重閣精舍。
須提那子隨佛出家八年後,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鄉,十分高興。當他隨眾托缽時,經過自己的家門口,因他離家八年了,新的奴婢都不認識他。他的父母見到自己的兒子經過家門而不入,而是逐戶乞討殘飯,心中很難受,傷心地對須提那子說,“我家富有四海,財物無量。你卻沿途乞討,令我們丟盡顏面。你還俗吧,享受五欲之樂,家中財物任你布施。”
須提那回答說,“梵行的生活令我快樂、充實,我深深地體會到,財寶是身外之物,是煩惱的根本,於我何益?”但他的父母每天都來看他,用各種方法說服須提那子還俗。
最後,他的父親說,“我家的財寶無數,卻只有你這一個獨子。你出家了,家業無人繼承,你安心嗎?我們百年後,這些財寶無人繼承必會充公,入梨車毗王庫藏。你的賢妻八年來一直等著你回來。”須提那子仍然不為所動。最後,他的父母說,“我們別無所求,求你看在我們孤苦伶仃的份上,為我們生一子吧,使家業有繼承人。”須提那子心想,我若不給父母留下繼承產業之人,他們一定會繼續苦苦相逼,令我煩惱。不如為他們生一子,也算盡了孝道,我的麻煩也許會了結。
於是,須提那子為了滿父母之願望,三次與其前妻行淫欲,被僧團內的比丘認為行為不檢點、不潔淨,於是將他的過錯禀告佛陀,佛陀便召集僧眾大會,對須提那子進行譴責,佛陀說:“你的所作所為有損比丘的威儀,不是潔淨的行為,是不應當做的。”
因為須提那子與前妻行淫欲的事,佛陀為此制定了不邪淫戒。規定在家信徒不得與夫妻之外的男女行淫,出家人完全戒淫。不僅做了淫亂之事是犯淫戒。而且一個人起淫心動念,在大乘佛教中也屬於違犯了不邪淫戒。
四、不兩舌/妄語戒的製戒因緣
對於本戒的製戒因緣,在《十誦律》中有詳細的記載,佛陀成道後第六年,有五百位比丘跟隨佛陀在毘舍離結夏安居。這時由於發生了大饑荒,導致無數人被餓死,以至於白骨遍地,無人收屍。
在此安居的比丘的生活也極端困難,難以繼續生存下去。佛陀因此召集比丘們說:“乞食這麼困難,我們不可能聚集在一處結夏安居了,大家分散到各地安居,讓居士的負擔減少,各位也不至於受到飢餓的威脅。”
眾比丘依教奉行,到各個鄉鎮結夏安居,三個月以後又回到毘舍離一起自恣。大多數比丘都因為缺少食品而餓得面黃肌瘦,衣衫襤褸,而有少數比丘容光煥發,腰肥體胖,衣著光鮮亮麗。
佛陀一一詢問弟子:“你們安居托缽的情況如何?”面黃肌瘦的比丘說:“我們是托缽了啊!但是正值飢荒,居士們自己都沒有東西吃了,怎麼會有多餘的食物分給我們呢?”
容光煥發的比丘得意地說:“我們剛開始也化不到食物,後來為了獲得信眾供養的食品,以度過難關,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即在信徒面前相互讚嘆上人法:某比丘已經證得初果、二果、三果;某比丘已得初禪、二禪乃至得六神通。”信徒得知後,心中想:“好不容易有證得聖果的比丘到我們村里來,若供養他們,一定能得到無量的福德!”於是便把僅有的食物拿出來,不但不供養父母、親朋好友,連自己也捨不得吃,而是拿來供養自稱證果的比丘們。日復一日,他們因得到充足的食物而自然榮光潤澤、氣力充足。其實,他們都是凡夫僧。是因為他們利用謊言騙得了信徒的信任。
佛陀得知原因之後,呵斥他們說:“愚癡比丘,你們竟然把佛法作為討生活、騙取衣食的工具!為了口腹利養而謊稱自己的修行境界如何高妙,這是盜人飲食的賊!是世上最可惡、最可厭的賊!”為了防止以後有弟子再犯類似的錯誤,佛陀就給眾比丘制定了不妄語戒。
五、不偷盜戒的製戒因緣
在佛教戒律中,不偷盜戒也有其來源。據《四分律》卷一記載,佛陀遊化羅閱城耆阇崛山時,遵照佛陀的教誨,比丘們在雨季開始之前,在仙人山邊用草木搭起一個個簡陋的茅草屋。
雨季開始之後,比丘們一人一間,在茅屋裡面住宿或者用功辦道,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結夏安居。結夏安居後,比丘們各自拆除自己的茅草屋,然後開始了居無定所、隨處乞食弘法的生活,以便防止比丘在某一處因長期居住而對衣食住等身外之物產生貪愛與執著。
其中有一位名叫檀尼迦陶師子的長老,在結夏安居後,並沒有依照佛陀的教導拆除茅草屋、四處弘法度日,而是保留了自己的草屋,一直住在裡面。
有一天,當他外出乞食歸來,發現自己的草屋早已被砍柴人拆除,搬回家中當柴火燒掉了。無可奈何之下,檀尼迦陶師子又用草木造了一個新草屋,可是不久又被砍柴人拆除。
這樣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之後,最後,他造了一所小而精緻的泥屋,色赤如火,非常漂亮。佛陀見到後,又令人把這個草屋拆掉了,因為那不符合律制。正當他煩惱之際,突然想起了他出家前的一位老朋友,正管理著皇家木材。檀尼迦陶師子便以國王已應允為由,來到倉庫裡取了一些夏季防洪用的木料,砌成了一座木屋。
當時的摩揭陀國頻毗娑羅王知道後十分生氣,警告檀尼迦陶師子說:“那是防洪的木材,盜取的人犯死罪!”
佛陀知道此事之後,覺得這種行為有損出家人的形象,也違犯了國法,因而製定了不偷盜戒。
與社會法律的製定都具有一定的根源一樣,佛教五戒的製定也都有其因緣。作為佛教信徒,了解佛陀制戒的因緣,對正確認識佛陀制戒的意義,幫助我們認真持守五戒具有重要作用。
Source from: fodizi.net
#TBSinfoZone #大馬真佛資訊地帶
◎ 敬請注意:如欲修持〈真佛密法〉,應先皈依蓮生活佛 盧勝彥法王,得到灌頂,才是如法修持。
◎ 欲知更多,可點擊 官方:www.TBSN.org |大馬站:www.TBSN.my